记一次不愉快的邮局体验

娘回老家住了,陆陆续续把一些东西寄回老家去。
之前寄的都是些衣服类的东西,今天这一轮是一些杂物。主要是一些小粮食,娘说留在这里你也不吃,别浪费了。

邮局的纸箱子不怎么结实,上次装衣服的时候轻轻一扯就裂了,后来绑了很多圈胶带。
不过衣服嘛问题不大,粮食的话如果撒了就有点麻烦。
我就腾了一个之前在网上买的有点塑料材质的箱子。走的时候用体重计称了一下,22公斤。
但是到了邮局称了大概33公斤,倒没有质疑邮局的称,因为之前寄衣服的几次一箱也20公斤左右,这次搬箱子的时候明显重了很多,我还怀疑是不是最近体能下降了。

今天邮局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一位看上去50多岁的女同志。前面排了五六个大爷大妈,好像都是在办缴费业务。
估计是因为我搬着箱子进来的时候比较吃力,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大概从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全程抱怨模式。
抱怨的主要点是:
1、我一个女同志,怎么能搬得动这么重的东西。你这不是为难我吗?
2、我搬这么一个箱子,对身体的损耗,几天都补不回来
然后做安检的时候给我把东西堆的到处都是,然后让我自己装回去。

求人办事要有求人办事的觉悟,我一边耐着性子回答工作人员各种问题,选择性忽略掉让人不愉快的词汇,一边应对围过来看的大爷大娘。
把东西一样样装好,然后用自己带的胶带把箱子封好。
箱子外面也贴好了自己单独写在A4纸上的地址。

这里吐槽一下另一个点,如果是买邮局的箱子,是不需要额外写这个地址的。
自己的带箱子都要写。
写就罢了,关键是上次我也用了这么个箱子,工作人员(另外的了)让我拿记号笔写地址。
我说这个材质根本写不住啊,一擦就掉了。他说没事,掉了还有他们贴的那个单子呢。
太形式主义了吧。

然后搬到柜台上面的称上,全程都没让她动过手。
确实称出来30几公斤的时候我心里还真是有了些歉意,语气也缓和了很多。
后来的两个动作一个是用机器打包条,另一个就是把这个箱子放到推车上。看得出确实很吃力。
打印单子,收款的时候,工作人员倒很耐心,也没多说什么。
我想这下完了就我完了呗,我还特意多说了几句谢谢。

没想到我走出门去了,又听见她起了调门开始跟后面新来的大爷大妈开始新的一轮抱怨。
真是自己找罪受啊。
不过话说回来,确实这个岗位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即使我的箱子是标准内的20公斤,一个女同志搬起来也是吃力的。

总之,希望这是极个别的个人现象吧。

 

 

 

 

第一天的流水账

娘回老家了,今天是我自己带诺诺的第一天。
一般要7点10分出门上学,6点半起床起来洗漱和吃早饭。
以前大致能听到娘是五点半左右起来开始准备了。
我也定了好几个5点半的闹钟,但还是怕耽误了起不来,一直也没睡踏实。
后来索性不睡了,看了几集电视剧熬到5点半,也起来了。

东西都是前面在盒马买好的,用蒸锅蒸了两根油条,几个小包子和一碗豆浆,设了30分钟。
设置了个预约,6点的时候正式开始。就捣鼓捣鼓这捣鼓那等时间。

6点半的时候诺诺的闹钟响了,听见他没有起的动静,进去喊了几声,倒是很快起来了。
他去洗漱的时间,我也把早饭端上了桌子。包子火候还行,油条有点煮烂了。开了一小包榨菜。
诺同学今天还比较给面子,吃的还算不错。之前早上叽叽哇哇爱吃不吃的。

吃完大概6点50,离出发还有20分钟。这么一算,明天可以晚起10几分钟,后面还能持续做些优化,尽可能让他多睡点。

我倒还是不放心自己,后来下单了个小米家的蒸锅,可以全APP控制,这样就可以早些把东西放好,定好时间就行了。
也不怎么用担心睡过。不过夏天了倒有点麻烦,可能晚上放的东西早上就坏掉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等待总是漫长,20分钟里其实啥也没干,现在想来可以先把碗洗了之类。

好不容易到了7点10分,背上书包出门。去学校路上大概走了10~15分钟的样子,可以说说话,倒是蛮好的。
然后回家,大概是7点45的样子。
平时我娘送完诺诺就开始逛各个菜场开始比价了,早上能走个10几里地,把几个菜场巡视一遍。
我也没打算自己做菜,所以这个后面再说。

定了9点的闹钟,眯了会会,也是睡不踏实。
后面要出去上班的话,8点也要出门了。也没有什么补觉的空间了。

就这样,第一个早上就过去了。 还好,不断体会和调整吧。

 

AI、郭有才与我

最近在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还是按经验从语法开始、做小的示例进行验证。跟最开始学习有一个变化就是会更多的跟未来的一些场景结合起来学习,有些地方是低频的,或者后面用的时候再看也可以,会跳过去。
但是总体上快也快不起来,时不时还要在进和退之间纠结着。
在编程方面学与不学,纠结的点就在AI在编程领域的优异表现。

AI领域这几年突飞猛进,感觉就是从实验室直接闯入了现实生活。
在编程的领域,我自己实验了几种编程语言和数据处理,又快又好,除了还不能完整的工程化操作,在单一功能层面上,做得可以说是非常好了。而且还有很多基于大模型的专项的编程类的加强工具的出现,更进一步提升了编码的效能。对程序员这个行业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两年看到的裁员大部分还是因为行业不景气导致的。还没有出现很杀手级的应用,或者说,是没有出现杀手级的作业模式,否则,程序员的规模杀掉1半都没问题。而这个局面,我觉得迟早都会到来。
在其他领域,比如文本的理解与总结、文本生产,文生图或者是生成视频,极大的扩展了人类在自己所没有掌握领域的一种实现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想到的是,这些领域本来还是有专业领域的人干的,或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那这无疑也是个巨大的冲击。

记得有个周鸿祎的视频,说原来看一本书要几天,AI几分钟就给总结完了。我甚至相信AI总结的要比我们自己看总结的好。
诚然,AI无法替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但是很多场景,这已经就够了。比如忙的没时间读书又要读书的,还有一些一年要读多少本书的,况且,很多书,本来的中心观点就那么几句话,别的可能就是为了凑字数的。

很多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掌握的技能,在AI面前不堪一击。
就像我在新学语言这个事,我可能一两个月学会,然后再过很长时间才能算是精通,这还要在能坚持下来,且有场景不断实践的情况下。而对于AI来说,我这几个月甚至以年计的过程所能产生的结果,他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对未来针对这项技能的雇主来说)成本会低很多。
所以我有几天就很纠结,现在的这种努力的意义。

而在另一个频道上,郭有才火了,各地网友和各路网红也开始奔赴菏泽。
现在我们普遍能看到的是一场直播下来,打赏的金额是上百万元。

直播的另外一种变现形式就是带货了,相对纯打赏来说,最起码还有个实物能看到。
“XX的尽头是带货”。一些大V一场下来销量也有百万级别。
这种在普通人看来用手机APP拍点东西就能来钱,颠覆了我们传统上要经过长期努力、积累才能有所收获的认知。
一场直播上百万的收入,可能是普通人几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而至少我们看到的主播几乎在个把小时内就赚到了。
况且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很有含量。所以很多人就跃跃欲试。
于是又有各种课程出来,再割一轮想走直播捷径的韭菜。

再一类就是短视频了,这种本来是记录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或者不常见的事情的表现形式,慢慢也开始脚本化。
我们没法知道看到的这个视频,是表演的,还是现实发生的。因为一个形式可能看了太多视频号的演绎,最开始可能被感动了一下,后来发现还有BCD…个视频号也有类型的内容,索性后来也不去分辨了,而是感叹一下:哎呀,这套剧本还是C演的好。
短视频的最终变现形态基本也是带货。
我相信一个能发布出来的视频,事先要沟通好怎么说怎么演的,为了好的效果可能要拍好几次,然后再剪辑成片。然后不断去关注流量情况,甚至还要想办法去引流,这本身就成了一个工种。这期间,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小孩子越来越成人化,我自然相信有人天赋异禀,但也不乏其中很多都是事先背好的剧本。

不论纯直播还是带货,看的基本都是流量,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要博得流量,那就得有更好的剧情或者更刺激的内容。
到最后,以至于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虚假的世界。

而从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也会看到经过传统的慢工出细活式的努力似乎已经无法再去实现等价的价值。仿佛过去成百上千年的传统理念在这几年间快速地被瓦解,而新型的和健康的价值观又没有被构建起来。
对于观念已经固化不会轻易改变,或者已经接受这种动荡随遇而安或者投身其中的人来说,都还好。而对于我这种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又不甘心沉入其中的人来说,时不时就有一些纠结的想法。
既然想不清,那还是继续努力,还是相信积累还是会有收获的。

(想法堆积,暂没有很明确的逻辑,继续修订)

 

 

 

同桌的你

出门的时候打了个车,路上司机轻轻地哼了一路《同桌的你》。
不是唱出来的那种,就是嗓子里哼哼的调调。
我在心里竟然也不由地跟着哼了起来。这是我为数不多能完整唱下来的一首歌啊。

我是在高中的时候听的,那时候我还有台磁带机,民谣和摇滚都是在那个懵懂又忙碌的时代听的。
在晚自习后伸手不见五指的操场上,清唱或嘶吼,反正谁也看不清谁。
抒发着不知道该怎么抒发的心情,和对前途未卜的迷茫。
后来磁带机被人偷了。

看了下司机师傅,大概有60多岁的样子,《同桌的你》是94年发布的,那个时候他也小三十岁了吧。
不过谁还没个同桌呢。

想起在短视频上看到的一个句子:

爱意随风起,风止意难平

令人失望的一次阅读

花了点时间看了第656期的《新周刊》,还是蛮失望的。

买的时候是因为看了封面。
这期的专题是“四十不获”,跟“四十不惑”的一字之差,成功抓获了四十多岁的我的好奇。

 

专题的首页内容还算可以,总体上就是把各篇正文里的比较好的句子抽过来组织了一下。
上来先论述下四十和中年的关系。也为了说明四十不获这个主题,是为了写中年人的事情的。

但是除了第一篇还搭点边,怎么写着写着就去写中产了呢?
中年就是中产了?而且中产也不仅仅是中年啊。


明显跑题了啊,让我怀疑这个专题(不是杂志的编辑)的编辑可能不到30岁。
有孩子的话应该也没进入需要辅导作业的阶段,没有体会过那种抓狂的场景。更别提中年婚姻的一地鸡毛了。

第一篇先定义什么是中产,说中年人普遍存在心理疾病。但是这个上下文的转换也有点过于突然了吧

然后举的”裴云锦“的例子,同样又是说破落中产家庭的。而且引出这个心理疾病也是相当突然啊。怎么“裴云锦之死”是心理疾病?不是因为她勉力支撑两个破乱家庭的煎熬?

同样怎么中年人的问题难道只是心理出了问题?还不如直接说,我们这次要讨论的重点是:中年人的心理疾病呢。

–>网上的原文:https://m.huxiu.com/article/2852250.html
–>图片压缩包:四十不获,中年人最怕-虎嗅网

在专题的最后一篇,需要“解题”的时候,上来也是先限定了“中产”

最后的一句也让人看得无奈。好像前面玩了点花活,最后又抖了个小机灵。

整个专题看下来,就觉得是考试的时候审错了题,混淆了中年和中产,虽然过程中也在努力往上面靠,但是歪了就是歪了。

这或许跟我的期望有关,我可能是过于想从中得到一些“答案”了。

 

当然,还是有些好的句子,编辑也觉得好,所以也都放得巨大了。

少年游

假期里回了趟学校。
主要是去开通了校友卡,能在食堂吃饭,能进图书馆。
这两个功能一通,基本能在学校自由往来了。
本来是计划自行车去的,单程15公里,还能锻炼锻炼身体,可惜天气一直不怎么好,时不时下雨,所以还是打车了。

学校生活区新起了很多建筑,大部分是宿舍楼,显得比较拥挤。
教学区格局还是一模一样,常去的三教的教室改成了多媒体教室,上锁了,不能随便进。
假期里能进的教室人也不多,后来我观察了一下,在教室里的基本上都是小情侣,因为可以说说话搞搞小动作。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都去了图书馆。

校园大路

勤奋路

主席像

四教

攀登

大金牛

青春河

食堂是真便宜,吃了一食堂、四食堂楼上的清真餐厅、还有教工食堂
一食堂的红烧肉还是非常非常熟悉的味道,一口下去我眼泪都差点标出来。
友谊餐厅的红烧肉原来是华理一绝,不过假期不开,所以还是得找个好日子去吃吃。
有点怀念早上的吐司,不知道还有没有。不过学校里面原来的招待所都改成别的功能了,要吃早餐就要住在外面,或者早上赶个场子。

一食堂

一食堂

教工食堂

在图书馆呆了蛮久,看了会书,写了会代码。计算机类的书籍在一楼,不过普遍都偏老了,最新的好像也是2020年的,更多的是已经过时的老旧书籍,倒是翻起来了不少回忆。最开始做网站(页)就是在图书馆看的HTML,回来用记事本写的。毕业的时候,差点留校当了图书管理员。却也是由此正式走上了程序员的路途。

图书管的氛围真是一等一的好,有空间,有电,有热水。除了连不上学校的网要用自己的热点,堪称完美。让人平心静气,做事的效率也高。

图书馆

图书馆

图书馆

图书馆

晚上出来的时候比较晚了,食堂都打烊了。好像最晚开到6点半。
到一四村外面梅陇商厦下面的老盛昌吃了两笼小笼包,蒸的有点过头了。

叫了个车回家,这一天就基本结束了。

没有很特别的感觉,没有激动,也没有伤感。
很平静,似乎有一点不甘心。

20多年前,我曾在这个学校的大操场上,嘶喊过“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
而好像此刻对这句歌词的情绪才有更直接的体会。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