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郭有才与我

最近在学一门新的编程语言,还是按经验从语法开始、做小的示例进行验证。跟最开始学习有一个变化就是会更多的跟未来的一些场景结合起来学习,有些地方是低频的,或者后面用的时候再看也可以,会跳过去。
但是总体上快也快不起来,时不时还要在进和退之间纠结着。
在编程方面学与不学,纠结的点就在AI在编程领域的优异表现。

AI领域这几年突飞猛进,感觉就是从实验室直接闯入了现实生活。
在编程的领域,我自己实验了几种编程语言和数据处理,又快又好,除了还不能完整的工程化操作,在单一功能层面上,做得可以说是非常好了。而且还有很多基于大模型的专项的编程类的加强工具的出现,更进一步提升了编码的效能。对程序员这个行业也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这两年看到的裁员大部分还是因为行业不景气导致的。还没有出现很杀手级的应用,或者说,是没有出现杀手级的作业模式,否则,程序员的规模杀掉1半都没问题。而这个局面,我觉得迟早都会到来。
在其他领域,比如文本的理解与总结、文本生产,文生图或者是生成视频,极大的扩展了人类在自己所没有掌握领域的一种实现能力。但是我们也要想到的是,这些领域本来还是有专业领域的人干的,或者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那这无疑也是个巨大的冲击。

记得有个周鸿祎的视频,说原来看一本书要几天,AI几分钟就给总结完了。我甚至相信AI总结的要比我们自己看总结的好。
诚然,AI无法替代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情绪。但是很多场景,这已经就够了。比如忙的没时间读书又要读书的,还有一些一年要读多少本书的,况且,很多书,本来的中心观点就那么几句话,别的可能就是为了凑字数的。

很多需要日积月累的学习和锻炼,才能掌握的技能,在AI面前不堪一击。
就像我在新学语言这个事,我可能一两个月学会,然后再过很长时间才能算是精通,这还要在能坚持下来,且有场景不断实践的情况下。而对于AI来说,我这几个月甚至以年计的过程所能产生的结果,他是分分钟的事情,而且(对未来针对这项技能的雇主来说)成本会低很多。
所以我有几天就很纠结,现在的这种努力的意义。

而在另一个频道上,郭有才火了,各地网友和各路网红也开始奔赴菏泽。
现在我们普遍能看到的是一场直播下来,打赏的金额是上百万元。

直播的另外一种变现形式就是带货了,相对纯打赏来说,最起码还有个实物能看到。
“XX的尽头是带货”。一些大V一场下来销量也有百万级别。
这种在普通人看来用手机APP拍点东西就能来钱,颠覆了我们传统上要经过长期努力、积累才能有所收获的认知。
一场直播上百万的收入,可能是普通人几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而至少我们看到的主播几乎在个把小时内就赚到了。
况且看上去也不是那么很有含量。所以很多人就跃跃欲试。
于是又有各种课程出来,再割一轮想走直播捷径的韭菜。

再一类就是短视频了,这种本来是记录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或者不常见的事情的表现形式,慢慢也开始脚本化。
我们没法知道看到的这个视频,是表演的,还是现实发生的。因为一个形式可能看了太多视频号的演绎,最开始可能被感动了一下,后来发现还有BCD…个视频号也有类型的内容,索性后来也不去分辨了,而是感叹一下:哎呀,这套剧本还是C演的好。
短视频的最终变现形态基本也是带货。
我相信一个能发布出来的视频,事先要沟通好怎么说怎么演的,为了好的效果可能要拍好几次,然后再剪辑成片。然后不断去关注流量情况,甚至还要想办法去引流,这本身就成了一个工种。这期间,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小孩子越来越成人化,我自然相信有人天赋异禀,但也不乏其中很多都是事先背好的剧本。

不论纯直播还是带货,看的基本都是流量,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要博得流量,那就得有更好的剧情或者更刺激的内容。
到最后,以至于我们看到一个越来越虚假的世界。

而从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也会看到经过传统的慢工出细活式的努力似乎已经无法再去实现等价的价值。仿佛过去成百上千年的传统理念在这几年间快速地被瓦解,而新型的和健康的价值观又没有被构建起来。
对于观念已经固化不会轻易改变,或者已经接受这种动荡随遇而安或者投身其中的人来说,都还好。而对于我这种觉得这样不对但是又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又不甘心沉入其中的人来说,时不时就有一些纠结的想法。
既然想不清,那还是继续努力,还是相信积累还是会有收获的。

(想法堆积,暂没有很明确的逻辑,继续修订)